武進天氣:

您當前的位置 :  > 新聞中心 > 新聞中心 > 正文
中外大學生共探非遺 激活“小熱昏”生命力
來源: 作者: 日期:2024-09-09  報料熱線:86050111

  葉莉莉教大學生唱“小熱昏”

  “詩畫江南常州里,鐘靈毓秀智造城……”昨天一大早,常州工程職業(yè)技術學院的泰國留學生陸依婷就練起了嗓子,為下周的“小熱昏”校園分享會做準備。

  暑假里,常州工程職業(yè)技術學院“繼揚非遺‘小熱昏’助推鄉(xiāng)村振興”社會實踐小分隊來到常州市“小熱昏”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,來自不同國家的8名留學生、20余名中國大學生通過參觀和學習,認識到了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在全球文化多樣性中的獨特地位與重要價值,也加深了他們對文明交流互鑒、和諧共處理念的認同感。

  “小熱昏”,又名“小鑼書”,俗稱“賣梨膏糖的”,2011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它是在廣泛流行于江浙一帶的同名曲藝形式基礎上,依托常州地方語音和民間曲調進行說唱表演的一種獨特曲藝形式,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。“小熱昏”與梨膏糖的傳承相輔相成,共同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。

  83歲高齡的葉莉莉是“常州小熱昏說唱藝術”“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藝”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。在常州市“小熱昏”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,葉莉莉為大家現(xiàn)場展示了“小熱昏”,并親自示范了梨膏糖的傳統(tǒng)制作工藝。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,中外學生認真學習和練習“小熱昏”經典曲調,并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創(chuàng)新和改編,創(chuàng)作出既保留傳統(tǒng)韻味又融入新時代特色的曲目,展現(xiàn)了當代大學生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尊重和傳承,也為傳統(tǒng)文化的傳播和發(fā)展注入了新活力。

  陸依婷平日里就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很感興趣,但“小熱昏”中含有大量常州方言,中國學生理解起來都困難,更不要提留學生了。一開始,她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地練習發(fā)音,好在有中國同學用簡單易懂的中文幫助她理解。陸依婷認真學曲調、看口型,用手機錄下音來,空閑下來的時候就聽,這才跟上了進度。“‘小熱昏’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(zhàn)。幸運的是,在學習的過程中,我突破了自己,也收獲了友誼。”陸依婷說。其他留學生也紛紛表示,“小熱昏”充滿魅力,讓他們領略到了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。“這是一次奇妙的文化之旅。”來自孟加拉的留學生唐禮德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贊揚道:“我很愿意把這次實踐的所見所聞分享給身邊的朋友,讓他們一起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。”

  后期,除校園分享會外,實踐小分隊的成員們還會前往社區(qū),開展“小熱昏”和梨膏糖推廣活動。屆時,留學生們將化身溝通中外的青年友好使者,講好中國故事、傳播好中國聲音。

中外大學生共探非遺 激活“小熱昏”生命力

責編: 孫婷婷

蘇ICP備10099057號-3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210007
版權所有 武進區(qū)融媒體中心 聯(lián)系電話:0519-86571031

蘇公網安備32041202001025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