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進天氣:

您當前的位置 :  > 新聞中心 > 新聞中心 > 正文
有“知”又有“味” 武進夜?;馃帷俺鋈Α?
來源: 作者: 日期:2024-11-13  報料熱線:86050111

  非洲鼓課程

  白天上班,晚上學藝。最近,武進人“下班后,上夜校”的夜生活方式“出圈”了。

  為了進一步擴大公益性培訓的覆蓋面,讓更多市民尤其是中青年群體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走進文化館,接受藝術熏陶,這個秋天,區(qū)文化館創(chuàng)新推出“武”夜藝空間市民藝術夜校,利用夜間時段,為市民帶來豐富多彩、格調(diào)高雅的藝術培訓課程,打造全新惠民活動品牌。

  區(qū)別于上世紀80年代的夜校潮,這些備受年輕人喜愛的夜校課程更豐富多元,從非遺技藝到傳統(tǒng)手藝,從運動健康到生活美學,有的課程甚至“60秒內(nèi)全部搶光”。

  夜校“一課難求”

  “以前從沒學過樂器,也不認識非洲鼓,今天嘗試了下,感覺還挺有意思的,好上手,很有趣很解壓。”昨晚,區(qū)文化館教室里,市民黃小秋和新同學們一起,隨著鼓點起伏,跟著老師的節(jié)奏,有力地敲擊著鼓面。每周一、五晚上都有一群學生在這里學習非洲鼓。課程定在1830開始,但不到1800,就有不少人陸續(xù)到教室,開始自主練習了。大家說:“讀書時常常‘踩點’到教室,現(xiàn)在工作了上夜校恨不得多學一點是一點。”

  “我的工作單位就在附近,下班、上課能實現(xiàn)無縫銜接。”在某口腔診所上班的郭科晨此前參加了區(qū)文化館開設的古箏、茶藝等體驗課程,“今年文化館正式開辦夜校,我看到有很多有意思的新課程,立刻推薦給了身邊的同事朋友,想一起多學一些技能,哪怕只是略知一二,也很有樂趣。”

  隔壁教室里,楊旭第一次參加芳療課程:“平時下班回家就是刷手機。時間不知不覺溜走了,空虛和浮躁隨之而來。但在夜校學一個小時,我能全身心投入,覺得充實又平靜。”

  自2012年以來,區(qū)文化館每年開設春、夏、秋三季公益性培訓班,館內(nèi)公益班年均受益群眾達2.5萬人次。新開的夜校同樣吸引了一大波市民報名搶課,有些課程剛開啟報名就秒光,可謂“一課難求”,有人戲稱“搶位難度堪比搶演唱會門票”。

  課程越來越年輕化

  從最初的工人夜校,到渴望與時代同步的青年“夜大”,夜校始終承載著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和對夢想的追求。如今,夜校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(tài)回歸。它不再僅僅是提升技能或職業(yè)競爭力的場所,更成為年輕人追求精神生活品質(zhì)、開展高質(zhì)量社交的重要城市公共文化空間。

  水彩插畫、鳥語花香沒骨畫、口才與朗誦、愛爾蘭哨笛、國風儀態(tài)美學、武當太極十三式……在“武”夜藝空間市民藝術夜校,課程時尚多元、種類豐富,還兼具社交屬性。這些“下班后的小確幸”“‘回血’型夜生活”,讓夜校成為打工人“去班味兒”的絕佳選擇。

  “今年文化館推出的夜校課程很年輕化。”市民劉宸告訴記者,“夜校是公益性質(zhì)的,只收取一點材料費用。學員來自各行各業(yè),大家出于興趣愛好聚到一起,可以拓展職場之外的朋友圈。”

  在南通工作的沈葉是一名漢服文化愛好者。得知“武”夜藝空間市民藝術夜校里有漢服文化班,她特意驅(qū)車前來,想要系統(tǒng)學習漢服的起源和相關妝造及禮儀知識。“每周下班后來上兩節(jié)課,和不少同學都成了同好。”

  “當‘活起來’的文化遇見有精神追求的年輕人們,一場雙向奔赴就此產(chǎn)生。”區(qū)文化館副館長錢峰介紹,“長期以來,非遺技藝、傳統(tǒng)文化都在相對小眾的圈子里沉淀,夜校盤活了這些資源,既讓年輕人找到觸及文化藝術的門路,也讓傳統(tǒng)手藝人的技藝有了更大的意義與價值。”在這里,成年人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“少年宮”,享受學習的樂趣,同時也能結交新朋友,共同探索生活的無限可能。

有“知”又有“味” 武進夜?;馃帷俺鋈Α?

責編: 孫婷婷

蘇ICP備10099057號-3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210007
版權所有 武進區(qū)融媒體中心 聯(lián)系電話:0519-86571031

蘇公網(wǎng)安備32041202001025號